我童年时,是使用银元的时代。
“银元”早期在上海,叫做“银饼”,这是咸丰六年(1857)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。这些富商都是经营“沙船”生意的。所谓沙船,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,由北方运盐到上海,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。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,叫做三合土,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。这种沙船厂,雇用员工数以百计,每月发工资时,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,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(即王信义沙船厂)、郁深盛(即郁子丰沙船厂)等自铸银饼,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。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。这种银饼,是咸丰五年(1856)所铸,我也见过。
后来墨西哥的银元(俗称墨银)流入中国,这是用机器铸造的,分量更准确。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,都使用这种银元。
陈存仁(1908年—1990年),男,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。原名陈承沅,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。八岁丧父。师从姚公鹤、 章太炎。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,师从名中医丁甘仁、丁仲英父子。
1928年,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《康健报》。
1929年3月17日,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,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“废止中医案”。
1935年,主编三百余万字的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
1937年,东渡日本,收集日本汉医书籍四百多种,整理出版《皇汉医学丛书》数十册。
1926~1937年《福尔摩斯》报的特约作者。《福尔摩斯》创刊于民国15年(1926年)7月3日,初为三日刊,民国19年(1930年)改为日刊,出版至民国26年(1937年)上海抗日战争爆发《福尔摩斯》报停刊。《福尔摩斯》报内容大都是从警察局打听来的黑社会新闻。该报特约作者有吴农花、秦瘦鸥、平襟亚、陈存仁等。
1947年当选第一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。与当时的政界、学界、中医界著名人物如吴稚晖、于右任、萧龙友等皆有往来,详见回忆录《银元时代生活史》《抗战时代生活史》。
1949年赴香港行医。
1960~1970年代,应香港《星岛晚报》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,开辟“津津有味谭”专栏达十七年之久。
1964年由韩国驻香港总领事推荐,韩国庆熙大学授予作者名誉博士衔,以表彰其对汉医学的杰出贡献。
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。被法国美食协会授予“美食家”称号。
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,编撰《中国药学大典》。
1980年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。
1990年9月9日,因突发心脏病,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。
资源使用阿里云盘分享,付款后可查看下载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