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简称《内经》,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,各十八卷、各八十一篇。《黄帝内经》之名最早见于《汉书·艺文志·方技略》。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,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。但正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所云:“世俗之人,多尊古而贱今,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、黄帝而后能入说。”所以黄帝、岐伯等显系托名。现在多数学者认为《内经》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、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。它也不是初创之作,而是经过编纂的作品。成编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。
《内经》成编后,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既有同时传世者,也曾分别流传。张仲景写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时曾利用过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。《九卷》即《灵枢》。晋人皇甫谧撰《针灸甲乙经》则几乎辑录了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的全部文字。现在可见到的最早注本就是唐代王冰的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但其原书也已亡佚。现在见到的是经宋人林亿和高保衡整理过的,称为《次注》。到明清时期为《素问》作注的就较多了。著名的有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》,吴昆的《吴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张志聪的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,高世栻的《素问直解》等。《灵枢》历史上一直以《九卷》之名流传。至宋史崧始以“家藏旧本《灵枢》九卷”“参对诸书”整理成《灵枢》的定本,称为《黄帝内经灵枢经》,流传至今。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灵枢发微》是《灵枢》最早的注释本。把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合编注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《类经》。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,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,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、天文、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,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。我国古代并不把医学看成是孤立的为医学专家所垄断的专门学问,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的。所谓“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长久”。《内经》医学著述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,与诸子之学相互倡和,对诸子学多有吸收,并深受其影响。从《内经》文本看,黄老道家,《周易》与《内经》关系最紧密。如老子的无为思想,庄子的真人、至人、圣人、贤人人格,在《内经》的很多篇章中出现,《内经》多处引用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中的语言。可以说,在价值观上,《内经》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。这也是《内经》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。《周易》的“象数”思维是《内经》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。脏象学说、十二经脉理论与《周易》有着渊源关系。《周易》的观象论、制器尚象论导出了医学上的藏象学说。《周易》对阴阳的太少划分、八卦的三爻论及天地人三才论,成为医学三阴三阳、十二经脉理论的依据。另外,儒家的中庸、中和,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以及重“本”的观念等也都是《内经》医学的重要观念。
本书根据丛书出版要求,对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的全文进行了现代语译,希望读者朋友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《黄帝内经》及中医学有个比较全面的概要了解,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。
资源使用阿里云盘分享,付款后可查看下载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