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提示:此书谬误极多,其历史象征地位及时代社会价值或高于其史料学术价值,阅读请加以分辨。
《台湾通史》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。但最初销售成绩并不理想,抗战胜利后,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,才有较大印量。《台湾通史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,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,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,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,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。2013年10月22日《〈台湾通史〉第一版影印本》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出版座谈会,连横嫡孙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《台湾通史》第一版影印本的出版题词:翰墨书香,文化桥梁,两岸共赏,互和融合。
连横,字武公,号雅堂,又号剑花。连横的先祖兴位公是福建龙溪人,因年少时家遭不幸,于是远离家乡,渡海到台湾定居在当时郑成功控制下的台南,到连横出世时已是第七代人。出身书香世家,连横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。有一次,连横的父亲将一部《台湾府志》送给他,并告诉说:“汝为台湾人,不可不知台湾历史。”可以说,连横有志于撰修《台湾通史》实源于此。
由于痛恨清政府的丧权辱国、腐败堕落,连横于甲午战争后携眷返回内地,在厦门创办《福州日日新报》,鼓吹排清。但由于清政府嫉恨连横的言论,报纸遂遭封禁。连横不得已又携眷返回台湾,重主《台南新报》汉文部。三年后移居台中,主《台湾新闻》汉文部,并与林痴仙、赖悔之、林幼春一起创办标社,以道德文章相切前,《台湾通史》的撰写也是从这时候开始。1911年秋,连横大病初愈,远游祖国内地,沿长江西溯至武汉,然后又北渡黄河到达北京。当时赵尔巽主持清史馆工作,聘连横入馆共事,正因为此,连横得以尽览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,而将其全部收入正在编撰的《台湾通史》中。1914年倦游而归台,即开始潜心著述《台湾通史》,五年后,完成《台湾通史》的修撰工作。章太炎先生在读后认为此书是“民族精神之所附,为必传之作”。1933年,连横决意回祖国内地定居,居住在上海,以遂其终老祖国之志。
1936年春,连横因患肝病在上海逝世,享年59岁。弥留之际,仍告诫其子震东:今寇焰迫人,中日终必一战,光复台湾即其时也。汝其勉之!
资源使用阿里云盘分享,付款后可查看下载链接: